新能源充电桩市场亟待破局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扶持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8.1万个,较2015年底增长65%,随车建设私人充电桩超过5万个,较2015年底增长约12%。然而,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使用便捷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也成为制约人们购买以及使用新能源汽车时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充电桩质量问题,使用者深感不便。充电桩不能兼容所有车型、充电过程会时常中断、充电操作流程复杂、充电支付方式不够灵活等;另一方面,安全事故频发,国内外陆续发生了多起电动汽车着火事故。加之,目前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行业采取自愿性认证机制,送检设备与实际投入运营的设备可能存在差异,导致部分拥有认证的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近日,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赛迪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工程技术中心对北京市主要品牌的直流充电桩进行了质量方面的实地测评,从功能性、兼容性、易用性、可靠性、协议一致性和通信信号质量等方面开展测试,并形成测评报告。由测试报告的结果反映出,测评的15个直流充电桩的品牌中,60%的充电桩未设置“超时错误”处理机制,这一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车辆电池的过度充电,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另外,有13%的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出现非正常中断的现象;有33%的充电桩存在充电桩界面显示的SOC值、充电电压、充电电流等数值与车辆界面显示的实际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有47%的充电桩存在协议类问题;此外,在充电桩的操作易用性方面,设置“按金额”、“按电量”、“按时间”等不同充电模式的充电桩占到20%,其中设置该功能但不能实现的却占到43%,对用户实际操作时造成困扰。(以北汽EV200的测试数据为准)。(具体报告内容,可关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官方账号:china_testing获取)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赛迪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工程技术中心认为,目前充电桩的标准虽较为完善,国内相关机构也在积极的推行测试标准,但是从标准的贯彻执行的力度方面来说,还比较欠缺。一方面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另外,检测认证机制不够完善,标准执行力度不够。建议用户在选择充电桩时,大部分新能汽车厂商都有固定品牌搭配的充电桩,可作为首选;其次,出去使用公共的充电桩时,可事先在一些充电App或者技术交流的平台中了解下,对应自己电动车的兼容性比较好的桩,有所侧重的选择充电桩,并提前准备好充电卡或者相关支付App;另外,安装私人停车位专用充电桩时应选择专业的技术团队,跟小区物业沟通并进行勘测后,再执行安装。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赛迪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工程技术中心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测试领域的专业机构,长期致力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及设施的相关测评工作,为政策走向提供数据支撑,为行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未来,测评工作内容将扩展到充电桩移动终端App的检测、充电运营监控系统、充电站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远期,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将检测认证结果纳入新能源汽车准入条件中,使用统一评判尺度,解决标准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旨在保障新能源汽车及基础设施行业安全、可靠、健康发展。